今天少女和大家來說說關於下路的問題,下路一直都是讓人比較頭疼的。
英雄聯盟是有五個位置,基本上從2011年的EU分路確定後,每個位置的定位和作用,就延續至今。遊戲中的每個位置,在不同的遊戲時間點裡,都有自身的目標和強度的變化。
在過去幾年中,很多人抱怨下路位置非常弱,ADC英雄總是沒有到他們的發力期,就被其他路打爆了。而在最近幾個月的季前賽和新賽季改動中,設計師則是有意加強了ADC的前期強度。
最近的卡莎和莎彌拉就是典型例子,以往我們總是說要等ADC的三件套,現在大部分的ADC英雄,在有兩件套就有不錯的戰鬥能力,甚至有神話裝備就可以打團。
對於下路位置的影響力變化,召喚師峽谷團隊的高級設計師Riot Sotere則作出了詳細的解釋,談到了他們對於S11賽季改動的原因,以及他們為什麼選擇調整了ADC英雄的整體曲線。
設計師表示希望每個位置都有影響遊戲結果的能力,而召喚師峽谷地圖是有不同的元素,小龍在下路較早刷新,大龍在上路較遲刷新,中路可以迅速支援邊路野區。
這些地圖元素讓每個位置,在一場遊戲的時間點裡,都不可能保持相同的強度,這也不是他們的設計初衷。設計師認為每個位置都有獨特的強度曲線,對於英雄聯盟本身是一個好事情。
而每個位置在不同時間點的表現,較強或者較弱,則是讓遊戲有了更多的決策和戰術元素,可以增加玩家的思考。因此,每個位置的強勢點也應該有所不同,輔助位置肯定不像中單位置那樣擅長1v1對抗,但他們的視野部署和技能組的功能性更強,在遊戲中後期的影響力更大。輔助位置比起輸出位置的戰鬥屬性弱一些,但他們的戰術屬性則是更強。
為了讓每個位置的強度有所差異,設計師發現隨著時間推移的強度變化,則是一個健康的平衡方式。比如,ADC英雄之間也有很大的區別,德萊文和凱特琳是前期的線霸英雄,薇恩和克格莫是後期的輸出機器。這種方式可以説明玩家找到他們喜歡的遊戲打法,或者滿足團隊的不同需求。而在過去幾年,下路位置受到裝備的限制,未能很好地體現這個特色。
因此,在之前的S11季前賽裝備系統改動中,設計師認為ADC英雄的成長曲線過於偏向後期了,導致很多對局在ADC英雄發力之前就結束了。
所以,他們改動了很多ADC的裝備,讓他們可以較早地到達強勢期,更加符合遊戲的實際現狀。但設計師也補充提到,他們雖然改善了ADC英雄的狀況,但還是有意讓他們的曲線更加偏向後期,只不過新賽季前期打架能力加強。
那麼各位召喚師你們認為現在如何出裝才能更好的贏得比賽呢?